
张矿军1995年9月至今一直在运搬工区从事机电设备维修工作,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突出贡献技师、齐鲁首席技师等称号。荣誉的背后,是汗水,是付出,是一个个努力的故事。小时候,张矿军家里很穷,母亲每天很苦很累,但笑容从没有在她脸上消失过,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对张矿军说:“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要踏踏实实地干好工作”。“我从小就崇拜母亲,1995年刚入矿时,母亲就千叮咛万嘱咐我出门在外,要勤快、仔细、实在,干工作要踏踏实实。”张矿军说,这些年来,他一直用这些话勉励自己,也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张矿军是技校毕业,没有高学历,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参加工作后为了提高专业能力,尽快适应岗位要求,他平时可算是下足了苦功夫。那段时间张矿军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背诵专业知识,晚上也要坚持学习到11点多。有一次,他看到一张制动系统图,密密麻麻的符号和线条当时就让他头大,但为了弄懂图纸,他一点点地看,一点点地琢磨,一点点地摸索,直到把那张图纸全部弄明白并印进脑子里,对每个元器件的结构、功能都了然于心时,沉浸在兴奋中的他才发现自己一夜没睡。
凭借着这样的努力,最终他能将一本《行车安全操作规程》背的滚瓜烂熟,只要提个关键词,就能立即回答出这段文字,而且在参加集团公司组织的煤矿机电专业学习和高级技工培训班期间,一课不落,光笔记就记了三大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参加了成人高考,攻读了大学课程,工作25年来,无论是单位、矿上,还是集团公司组织的各类技术比武活动,每次参加他基本都名列第一。 “薛班长,单轨吊机车还有可以创新改造的地方吗?”有一天,张矿军专门跑到车场找到了单轨吊班班长薛德振。近年来,他迷上了创新,把现场能改的项目改了个遍。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是他一贯的工作作风,第二天,他和同事一起来到距副井口最远的八采区单轨吊紧张的运输现场,拿着矿灯仰着头照遍机车的每一个部位,就差爬上去看个究竟,单轨吊的每一次起吊、运行、卸货,他们都格外关注,八小时过去了,没有发现可以创新改造的点,第三天、第四天…功夫不负有心人,整整蹲靠了56个小时后,他们终于发现单轨吊虽然有着传统运输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吊运矿车时却存在起吊装置功能单一,极易挤坏矿车的弊端,硬是从人人都称赞的单轨吊里找出了创新点。
针对发现的问题,他们紧接着提方案、找对策,仅用了五天,一个可以同时起吊集装箱,提高单轨吊使用效率,降低矿车损坏率的车辆吊运装置就设计出来并应用到现场了。“张矿军就是管!”薛班长竖着大拇指说。
张矿军趁热打铁,先后改造了八采单轨吊轨道LED岔位显示装置,设计了单轨吊人行车移动平台,研发了单轨吊制动液压缸拆装修复装置,提高了现场安全系数,推动单轨吊运输系统升级上档。“成绩代表过去,我今后将继续立足现场搞创新,力争为矿井做出更大贡献!”张矿军说。在领导眼里,张矿军不仅是急难险重任务的“顶梁柱”,也是培养优秀技能人才的“教导员”。在职工眼里,他乐于助人,从不吝惜自己的精湛技术,总是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
“我亏欠了孩子太多”,这是张矿军心中的一个“结”。女儿、儿子都小的时候,因为不能经常陪伴,每次只要他一进家,孩子们就黏着他不松手,但工作中有太多事情要处理,很多次孩子们正玩的起兴,一个应急电话打过来,张矿军就要立即离开孩子奔赴岗位,有很多次他是抱着孩子走到家门口,然后直接硬生生的把孩子从身上揭下来,以最快速度把孩子关在家里,然后就听着孩子撕心裂肺地哭,而他们只有一门之隔,他却不能向别人家的爸爸一样去安抚,只能默默擦去眼角的泪。不过,让他感到非常欣慰的是,儿子、女儿总是能以他为榜样,当张矿军看书学习时,孩子们也不示弱,和他比着认真看;当他获得荣誉时,孩子们就加倍认真学习,说一定要考一百分超过他。这么多年来,在成绩和荣誉的光环下,他没有骄傲自满,一直执着地坚守在这个平凡岗位上,醉心于自己忠爱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