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鲍店人】李桂清:一片赤诚写担当
作者: 王玉 发布日期: 2021年12月20日 来源: 和美鲍店

他不善言谈,但善解难题;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是矿唯一能对在用母机设备进行准确维修的高级技师。他,就是矿“十大杰出青年”、荣获2021年煤业公司机修钳工第三名的生产服务中心职工李桂清。1996年,李桂清技校毕业分配到生产服务中心机电制修厂从事机修钳工。25年来,在机修钳工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兢兢业业、默默坚守,多次被评选为矿“五好职工”,被大家赞誉为“维修专家”。从李桂清技校毕业分配到机电制修厂队起,他就和母机设备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业余时间全用在学习机械加工和设备维修、检修维护课程上。地面生产车床、铣床、插床、钻床、剪板机等多种型号的母机设备,他总是第一个学懂弄会,并总结出故障判断、维修操作方法。他深知,要做一名好的机修维修工,不仅要有一腔热情,还要有精湛的技能。为尽快提高业务水平,李桂清买来很多机械加工、设备维修等书籍,吃饭时、睡觉前,都见缝插针地看书,对于书中看不懂的地方就上网查,决不让疑问“过夜”。经过“千锤百炼”,李桂清拿到了起重工、电焊工等多种安全资格证书。面对有几吨重、各种型号的母机设备,李桂清一边研读说明书一边查资料,细心地将每一个部件、每一条线路编码、记录,确保解体后更换配件再安装时的准确顺畅。经过无数次的维修,他总结提炼出一套“故障快速排除法”,可以根据表面现象快速分出哪些属于“加紧装置故障”、哪些是“传动装置故障”。别人几天查不出的故障,他十几分钟就解决了。职工若通过电话给他描述故障情况,他在维修前就能准确判断用什么工具、更换哪些配件,以最短时间恢复车间生产。每天早上提前20分钟巡检一遍设备,成了李桂清的必修课。他说这跟大夫巡查病房一样,能及时发现问题,也便于“对症下药”安排一天的工作任务。不去看看,这一天心里都不踏实。看到设备正常运转,他心里就有种“美滋滋”的感觉。在机修车间每台设备前,每天都有李桂清忙碌的身影。每次,李桂清都会用耳朵听一听设备的声响,用眼睛观察一下设备的运转情况,判断它们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回到班里,他就把母机设备的运行情况记录下来,有异常的设备重点记录,作为日后维护的重点。这些年来,他用完了十多个记录本。 有一次,早上例行巡查设备,走到铆焊车间时发现剪板机声音有些异常,立刻引起了他的警觉。他立即汇报车间,组织人员进行“拆检”,发现转键和齿轮发生“病变”,导致开关不起作用,频繁启动,造成连刀。由于检查及时,避免了一起影响安全生产的事故发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李桂清的真实写照。作为班组长,他上班跑到前头,下班走在后头。碰到难干的、危险的活,他总是带头干,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职工最淳朴的情怀。李桂清不光负责车间的配件加工制作和母机设备维修,还负责矿零星工程的施工安装。2015年11月的一天,李桂清和工友们刚到更衣室准备换衣下班,单位一个电话反映“大雪快把仓库的棚子压倒了”。饿着肚子的李桂清立即赶到现场抢修,室外作业,天气寒冷,不一会儿就冻得浑身发颤。工友看他神色疲惫就劝他先休息,他却咬着牙说没事,经过近8个小时的努力,在凌晨一点完成了抢修任务。熟悉李桂清的人都知道,他干活习惯背一个鼓鼓的工具包,里边除了工具,还有笔记本、图纸等。遇到设备故障,他就掏出原理图分析原因。那几张图纸早已被翻得又脏又破,他却能一目了然,准确清晰地找出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技术员小王打心眼里佩服李桂清。他说有一次车间的车床“趴窝”了,几个机修工看着散落的30多个齿轮急得满头大汗,修了半天也没修好,最后请来了李桂清。李桂清耐心细致地把齿轮一个一个排列好,10多分钟就让车床重新转动。李桂清平均一年维修设备40多台,按维修一台设备可节约维修费2千元计算,每年就能节约8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