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和美鲍店人

【和美家庭】爱的港湾

作者: 史长军   发布日期: 2024年06月26日   来源: 鲍店煤矿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现实生活中,面对不幸,有人选择沉沦,有人则选择坚强。态度决定一切,选择不同,结局一定会大相径庭,但在冀振波和董雪梅看来,无论幸与不幸,家都是温暖和爱的港湾。

冀振波和董雪梅相识于2000年,冀振波是鲍店煤矿机运工区职工,喜欢健身。董雪梅是煤质发运中心司磅员,技校时就是运动健将,跑步、羽毛球更是强项。两人自相识以来,互相倾慕,于2002年走进婚姻殿堂,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结婚那年,没有分到矿上的福利房,经与父母和姐弟商量后,他们就住到了父母家。当时,谁都没想到,这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即便2004年在邹城买了新房,也没有选择搬出去。冀振波的父母都是矿上的职工,那时都已退休在家,大儿子出生后,看孩子、做饭成了老两口的主要工作,让冀振波和董雪梅有了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

作为一名司磅员,董雪梅深知责任重大,在地销煤发运过程中,计量的准确与否,关系到矿山的利益。因此,只要上班,她都是集中精力看监控、盯数字,唯恐稍有疏忽,给矿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紧盯监控,是为了防止压磅、撬磅行为发生,一旦发现,她会一边执行“车辆下磅”程序,一边向上汇报,情况紧急时,她会破门而出及时制止。遇到行为恶劣的司机,她并不惧怕,就算发生激烈争吵,也要为矿井挽回不必要的损失。自煤质发运中心实行“四法”发运以来,为确保各煤种发运计划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在做计划时,她都是把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计划做好后,还要核对了再核对,确保了良好的发运秩序。

“我在井下工作,上三八制的班,很少有时间照顾到家里。我兄妹四人,姐姐在邹城住,弟弟大学毕业后选择在北京工作,妹妹在上海,照顾父母和孩子的重任都落在董雪梅的肩上,母亲说起董雪梅总是说比闺女还亲。”冀振波说。

冀振波的父亲今年83岁,母亲80岁,都已是耄耋老人。在大儿子上高中时,他父亲因肠胃不好,腹痛难忍,董雪梅见状连夜开车把老人送到济宁住院。他们夫妻两个轮流伺候,为了早日给老人治好病,董雪梅也顾不上避嫌了。

近些年来,随着年龄增大,冀振波母亲的精神状态很不好,越来越倾向于抑郁症,董雪梅十分清楚抑郁症的后果是什么,她叮嘱大儿子要多陪陪奶奶,大儿子也很听话,只要放假回来,一定会帮着照顾老人,骑着“老头乐”带着奶奶到外面散心,更不用说董雪梅时常开着车带着老人去外面看风景,或者报个旅游团陪着老人去更远的地方游玩了。

俗话说,老要识足少要乖,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这个幸福安稳家庭对于冀振波和董雪梅来说,是累并快乐着。

然而,当小儿子降临到这个世上的那一刻,一丝阴云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就笼罩在这个原本幸福安稳的家庭上空。

没有人知道冀振波和董雪梅心里承受着多么大的压力,没有人知道那种痛苦几近绝望的边缘。好在夫妻二人很快调整好心态,带着小儿子北上北京、南下上海就医,最终确诊右手为波兰氏综合征,这种病很难治愈。从小儿子六个月开始至今,在上海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做了四次手术,也仅仅是增强了部分功能,而先天性的残疾却永远无法弥补。夫妻二人心里很明白,现在孩子小不谙世事,可以无忧无虑,为了预防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自卑和忧郁等不利于健康的现象发生,他们一有时间就陪伴小儿子玩耍、学习,鼓励他主动社交,小儿子逐渐变得阳光、开朗,大方。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必须奋斗,别给社会添负担,别给单位添心事,尽可能延长平稳的生活。我们家现在这个局面,从付出而言,我连雪梅的五分之一都达不到。”冀振波话语里都是对妻子的感激。

家,是一个温暖的港湾,累了,就及时靠岸;家,是爱的巢穴,可以小到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轻轻的拥抱。身体上的疾病,肢体上的残疾并不可怕,只要有家,只要有爱,精神上就一定会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