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是人人皆知的一句话,可家风是什么呢?简单地讲,就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更是我们五千年灿烂文化孕育的优良传统。
如何传承家风呢?我的理解是,父母不仅需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其知识和能力进行培养,还需要身体力行,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塑造孩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家风传承。那么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呢?我开始追忆、思索……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自幼家境并不富裕,父亲虽然在矿上班,但在那个年代工资很少,还得靠母亲操持农活养家度日。每逢农忙时节,母亲总是忙碌得腰酸背痛,经常是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那时我和哥哥年少,不知农忙时的艰难,每日与小伙伴在村里玩耍,直到太阳下山,才肯回家。有一天,我们哥俩又想“逃之夭夭”,却被母亲呵斥住:“你们年纪虽小干不了体力活,但也不能整日跑着玩,要做一个勤快的人,跟我去地里拾麦穗。”就这样,我们心不甘情不愿地拎起一个破旧的编织袋,在炎炎烈日下,弯起腰在垄上捡拾麦穗,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塞进袋子里。真正体验到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滋味,也深刻体会到了“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家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和一台缝纫机,当时这“两大件”可是稀罕物件。自从有了这“两大件”,家里开始热闹起来,每天晚上左邻右舍都会准时赶来追剧、拉家常。此时,我的母亲像往常一样忙碌起来,烧水、沏茶,用缝纫机帮大娘、婶子们缝缝补补,忙得是不亦乐乎。时间久了,大家开玩笑地问我母亲:“我们每天来你家看电视,还让你帮忙缝缝补补,你这不吃亏了”。我母亲总是干脆地回答道:“只要我们邻里和睦,吃啥亏我都愿意。”是的,母亲总是这样不求回报,她考虑更多的是别人的感受,别人的利益,而非自己。经过这两件事,母亲用行动,潜移默化地教会了我们勤俭持家、助人为乐、和善待人的道理。
时至今日,我和哥哥已参加工作多年,母亲还是一再叮嘱:“一定要诚实守信,本分做人,踏实做事。”我们哥俩也是听在耳中,记在心头,实践在生活工作里。
父亲是一名军人,1978年退伍后,在我们当地镇政府的推荐下来到鲍店煤矿。
平日里,父亲对我们非常严格,骨子里总是透着正直、忠诚、严谨、坚韧、自信、从容的军人气质。自我记事起,就知道父亲是一名煤矿工人,常年在矿上班,每月只会在休班时才会回来,但我很是期待父亲归家的日子,因为父亲不仅会给我和哥哥带来很多好吃好玩的新奇物品,还会给我们讲述一些他在部队时的成长经历和矿上发生的奇闻趣事。我和哥哥非常喜欢听,也非常羡慕父亲。
父亲是一名有着40年党龄的老党员,干了一辈子的工班长。没退休之前,他勤劳肯干、任劳任怨,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深受工友信任。退休后,工友们为表达对他正直、不存私心的敬重,集体为他赠送了一块奖牌作为纪念。
之前搬家时,我看到这块老旧的奖牌,想把它丢掉,但被父亲极力制止,如同珍宝一般珍藏起来。现在父亲还时不时地对我们说:“现在工作上退了休,但思想上不能退休,这是老伙计们对我为人处世的信任和肯定,我要好好保存,留个念想”。
多年以后,我和哥哥相继成家立业,但父亲依然对我们非常严格,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做人要坦诚,做事要真诚,不可狂妄自大,遇事要三思而行,好好工作,争取早日入党。”在父亲的熏陶、教诲下,我和哥哥在各自的岗位上也是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在单位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并多次受到表彰。如今,我和哥哥也都实现了父亲对我们的期望,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回想过往,非常感谢父母用一言一行为我们这个家庭营造的良好家风。我们家的家风,虽然没有写在纸上、贴在墙上,但它好像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们家前行的路。这也许就是大家所说的“言传身教”吧,我和哥哥将会视为“传家宝”,一如既往地践行和传承下去,教育子孙后代做一个遵礼、正直、务实、守信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