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鲍矿时讯

【我与兖矿的故事】“盐碱地”长出“藏红花”

作者: 李立坤   发布日期: 2024年05月27日   来源: 鲍店煤矿





在鲍店煤矿井下,每个采区都有一个水仓,矿井还有一个中央水仓,这些地方是井下所有污水的“大本营”,各处污水携带大量煤泥在水仓经过沉淀变为清水排到地面。说得直白点,水仓就像下水道,承担着过滤煤泥的作用,水仓能否的正常运行不仅影响矿井的生产,而且在水害治理、防汛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而对沉淀煤泥的及时清理,便是确保水仓正常运行的重中之重,这也是巷修工区的主要职责之一。

非常幸运的是,我在2000年分配到这家单位,二十多年,通过参与各种清挖煤泥的工作,不仅见证了兖矿人“路虽远,行则将至”的毅力,更目睹了兖矿人“事虽难,做则必成”的魄力。

“盐碱地”的由来

2009年之前,根据矿工作需要,每年开春我们都会人手一把铁锨,对井下各处水仓开展全面清挖,用铁锨把煤泥装入矿车即可。


初识水仓的时候,我曾被现场所震撼,3米多宽的巷道内堆满了比人都高的煤泥,我心想这得多久才清理完啊?大家在工长的带领下,虽然将吃苦耐劳、愚公移山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但进度依然很慢,特别是越往里煤泥越湿、推车路线越长,那时,在火力全开的情况下,彻底清挖水仓一个环需要一个月之久。


这项工作劳动强度高,而且最原始、最单纯的工作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和作风,特别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这大概也是“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的具体体现吧。幸运的是,我们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


每到一处,矿车经绞车放到水仓需要清挖的环里,一般各采区水仓由两个环、主水仓由三个环组成,目的就是清挖一个的时候,另一个能正常使用,水仓的每个环都很长,以主水仓三环为例,长达140多米,其主要作用沉淀煤泥,现场无任何机械化设备,一切劳动都要靠人力。

后来,兖矿上下刮起“科技兴企、创新创效”之风,当这股风刮到巷修工区后,大家都不以为然,毕竟条件在这放着,一把铁锨一辆矿车谈何创新?从那时起,水仓被我们戏称为科技创新的“盐碱地”,在我们的思想里,不管你种子多好、想法多妙,来到这儿,都是白费功夫。

“仙人掌”的启迪

随着矿井科技含量的不断提升,当我们目睹了先进技术带来的生产力,对比原始作业方式的艰辛,内心不再平静。

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般,或许任何惊人的改变只是源于当初的一丝信念。在这种信念的驱使下,单位里每名同志都全民皆兵,开始积极探索和研究新工艺、新方法,展开多少次争论,经历多少次失败……功不唐捐,自从矿井第一部煤泥压滤机在主水仓成功使用,我们扔掉铁锨、不再推矿车的那一刻,大家兴奋得手舞足蹈。很幸运我成为第一批操作压滤机的人,每个班我不知疲倦来回穿梭于控制台和压滤机之间,在我仔细地操作下,煤泥变成一块块“压缩饼干”,随着皮带进入矿车,一个班下来,尽管筋疲力尽、全身湿透,但看到一辆辆满载煤泥的矿车,我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时间久了,压滤机耗电量大、滤布易损坏、维修费用高的缺点逐步凸显,同时由于体积大采区水仓不能安装,因此,压滤机在我们眼中,成为“仙人掌”,虽然不完美,但启迪我们,只要敢想敢做,在“盐碱地”里一样创新创效。

“藏红花”的芳香

困难很多,但方法更多。大家在边摸索边实践边创新中,经历了3年的坚持不懈,终于,在2012年探索出“快速冲排煤泥法”。

“快速冲排煤泥法”开启了快速清挖水仓的时代,以清挖主水仓三环为例,人工清挖每班安排6人需要30天,压滤机每班安排4人需要20天,而快速冲排法,每班2—3人10天即可完工。这一工艺一直延续至今,在矿井突破发展、减员提效、水害治理等各项环节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我们称为科技创新的“藏红花”,由于科技加持,水仓清挖由原来最艰辛的劳动,摇身一变成为不再头疼的工作。

如今,每逢经过水仓,我都感慨万千,昨日与工友们一起奋力拼搏、锐意创新的场景总是浮于眼前。

我想,只要肯创新实干,“盐碱地”一样能长出“藏红花”。今天的兖矿,繁荣景象任逐臻,我们更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珍惜韶华、不负时代,我坚信,兖矿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