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基层动态

运搬工区:井下“单轨吊的把脉人——王冰

作者: 周广琦   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19日   来源: 鲍店煤矿

王冰是鲍店煤矿运搬工区单轨吊班班长,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坚持以吃苦耐劳,认真学习、不畏艰难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单位领导和职工同事们的高度认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他先后获得“江煤杯”第十六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单轨吊司机比赛一等奖、第十届兖矿能源全员大比武单轨吊司机第三名、山东能源集团劳动模范。

 

结缘单轨吊

在-430的井下,今年37岁的王冰驾驶单轨吊轰鸣着。起吊、爬坡、转弯,奔来驶去,动作娴熟。他介绍说,单轨吊主要负责井下物料、人员的运输任务,吊卸轻松、机动灵活,是矿井生产运输的“大动脉”。

2014年6月份,该矿引进了第一台单轨吊机车,安装在2309回风巷中,承担整个十采区三下煤的运输任务。王冰对这个“庞然大物”兴趣浓厚,“当时看到这个像列车的大家伙,载着10多吨物料在头顶上窜来窜去,还能轻松爬大斜坡,一眼就爱上了它。”回想起初识单轨吊的情形,王冰依然难掩内心激动。

可是这股高兴劲没持续多久,他就遇到了难题。由于单轨吊机车结构极其复杂,光是厂家提供的各型号维修工具就多达40余件,所有的管线及接头让人眼花缭乱,更别提密密麻麻的小部件了,虽然他也跟随厂家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了单轨吊的调试和安装,经过了短暂的培训,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很多时候他也表示对这个“天外来物”无从下手。但是,每一次机车出现故障,厂家技术人员来维修的时候,他就站在旁边看,不懂就问,看到他们操作就在一旁认真学习记录,工作之余则钻研理论知识、“啃”专业书籍……功夫不负有心人,超常付出让他在同事中脱颖而出,开始了与这个“大家伙”朝夕相处的生活,实现了“驾驶梦”。

 

向单轨吊“叫板”

单轨吊固然好用,但有时也特别“娇气”。有一次,单轨吊在运行过程中突然出现了故障警报,但检查又未发现明显问题,现场人员一筹莫展。王冰按照应急预案,逐步排查可能的故障点,从电气系统到机械部件,一点一点检查。他先是查看图纸资料,试图弄清楚机械和电控原理,可是一天下来,满脑子的机车结构图,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管路接口,让他焦头烂额。到了晚上,他主动与厂家人员通了电话,并用笔记本耐心地记录着故障检查的步骤和各机械部件的作用,最后,在脑海里想象着第二天的工作画面,竟然一夜未眠。

次日早上五点十分,他就带着维修班的三名职工赶到了现场,按着厂家技术人员的指导开始了故障排查工作,遇到与厂家叙述不符的地方立刻记下来,最后他发现是一个传感器因长期工作出现了轻微偏差,导致误报警。尽管他们的工作服上侵满了油,脸上布满了尘,心里却充满了无限欢喜。

平常陪伴王冰最多的,就是单轨吊的废旧开关和零件。对照各类参数、原理图,他一摆弄就是一中午,常常错过了饭点。为了保证不被故障“绊住脚”,他积极总结宝贵经验,时刻保持“备考”状态。不仅自己吃透资料,还定期给单位人员培训补课。他把故障内容分类建档、配图讲解,让大家对各类故障按图索骥、一目了然。  

2024年8月的一天,兄弟单位负责的一部单轨吊在运行过程中突然出现了设备报警,现场人员检查并未发现明显问题,为了不耽误生产运输,他们赶紧请王冰来“助阵”。他一看、一听、一摸就找到了“症结”,原来是一个传感器出现了轻微偏差,导致误报警。“王冰就是行!”经调整后,设备恢复了正常运行,大家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

 

千锤百炼始成钢

为了降低单轨吊的事故率,他和工友们积极参与“小改小革”,坚持每天在单轨吊附近写实,不知围着单轨吊转了多少圈,也不记得跟着单轨吊走了多少趟,用矿灯照遍了机车每一个部件,有时直接骑上机车观察单轨吊的每一个部件,尽管一天下来耳朵被虢的嗡嗡响,但他们没有放弃,甚至从废弃的材料堆里翻出旧配件拿到桌面上“解剖”,经过努力,他们设计了机车掉落脱轨碰撞急停装置、蓄能器球阀手柄加装拉线辅助装置、燃油加注装置等,这些创新成果在井下运输现场广泛应用,减少了设备的损坏和对人员的伤害,保证了单轨吊运输系统的安全运行,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将机车驱动方式由原来的“4+4”方式改成“3+2+3”方式,有效解决了爬坡动力不足等问题,确保大型设备运输安全。  

经过这些工作积累的经验,2024年10月22日,在“江煤杯”第十六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单轨吊司机比赛现场,30秒盲戴自救器、应急故障处理、机车故障处理、机车驾驶实操……每一个环节,王冰都稳扎稳打、沉着应对。最终,他以“理论分数99分,实操分数96分,折算后总成绩96.60分摘得大赛一等奖。

在矿2024年度表彰会上,王冰披红戴花走上台,获得了现金重奖,照片和事迹还上了状元墙。“成绩和荣誉是对我的最好认可,但我觉得能用技术为矿井解决难题,才更能体现自身价值。”王冰说。前不久,两名高校毕业生被分配到单轨吊班,王冰经常手把手地指导他们。因为在他心里,明白一个道理:青年是矿井的未来,一定得好好培养,他们的未来一定比自己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