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掘进工区井下煤流系统改造进入关键阶段,漏煤斗与二节的短缺成了阻碍施工进度的“拦路虎”。接到紧急加工的生产任务后,生产服务中心机修厂迅速响应,在高温酷暑里打响了一场攻坚克难的硬仗。
图纸空白处的攻坚密码
“3米2见方的漏煤斗二节?没标错吧?这比以往的尺寸大了整整一倍!”铆焊班班长田栋盯着加工图纸眉头紧皱。
漏煤斗、扇型门、二节作为,是生产服务中心机修厂经常加工的大型配件,但是以往加工的的尺寸都是1.67米×1.15米,可这次图纸的尺寸线上清晰的写着长宽各3.2米,着实让他吃了一惊!
可更棘手的是,图纸上只标注了二节的整体尺寸,组成它的32块板材的细节尺寸参数完全空白——这意味着每一块铁板的尺寸都需要一点一点测算出来。
“这活儿难度大、要得又急!从明天起,铆焊车间其他活儿全停,所有人都扑在这上面,全力以赴拿下它。技术人员和班组长都把真本事亮出来,争取明天就把二节所有板材的尺寸敲定!”机修厂厂长刘阳光语气坚定地说。
该厂技术骨干与技术员立刻组成攻坚小组,铆焊车间的会议桌成了临时战场。原加工图纸、卷尺、计算器、草稿纸铺满桌面,小组成员对照以往的加工图纸结合整体尺寸要求进行逆向推演,每块板的尺寸都要经过三次以上验算。通力协作下,32块板材的精确尺寸终于敲定,为后续加工按下“启动键”。
高温车间里的协同作战
三伏天的铆焊车间像个密不透风的蒸笼,焊接作业区更是被焊枪喷出的刺眼白光烘得热浪翻涌。不过十几分钟,职工们的后背就洇出一大片深色水痕,手里的焊枪却没有丝毫晃动——拼装、点焊调试、焊接、清除药皮,一步步有条不紊。
超大尺寸的挑战仍在。由于二节整体尺寸超出井下巷道限制,攻坚小组决定将其改为分体式加工——先拆分制作,运送至井下后再用螺栓拼接。
可是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拆分后的二节呈斜面结构,加之体积庞大、重量惊人,车间空间又有限,工件的翻转与固定成了棘手事。大家很快想出办法:先根据工件高度,用铁板和四寸钢管加工出支撑腿;再由起吊人员小心吊起工件,靠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判断重心点,将支撑腿点焊固定;焊完一面后,再用起吊装置翻转工件,重复判断重心、点焊支撑腿的步骤,就这样一步步地完成焊接加工。
“焊的时候千万注意了!注意板材热变形,一定要保证装配质量!"班长田栋在现场来回叮嘱着。
经过连续七天的不懈努力,焊接完成的超大二节在车间进行拼装校验。技术人员对各项尺寸反复测量核对后,竖起大拇指:“尺寸准确,质量达标!”这个比原定计划提前两天完成的“超规格”任务,终于画上圆满句号。
从图纸攻坚到切割下料,从分体加工到质量验收,铆焊班提前两天交付,出色地完成了这次挑战。这场“超规格”的硬仗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焊枪与钢板的碰撞声,只有“战友”间的默契配合,更有生产服务中心机修厂职工“急生产所急”的担当底色——他们用汗水证明,再大的困难,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