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运工区所管辖井下主煤流运输系统,尤其是七采区双面生产期间,设备故障率同比下降32%,职工人均效率提升18%。这一系列亮眼成绩的取得,源于工区近年来围绕班组管理开展的系统性优化升级,通过机制革新、赋能提效、文化聚力,让班组这个安全生产“最小单元”真正成为推动工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细胞”。
机制重构:从“被动执行”到“主动担当”
“以前班组管理是‘上面怎么说,下面怎么做’,现在我们有了‘话语权’和‘主动权’,干工作更有方向、更有干劲了。”谈及班组管理的变化,连续两年获评矿“优秀班组长”的检修班班长赵祥岭深有感触。
为打破传统班组管理中“权责不清、考核模糊”的痛点,机运工区率先推行“班组自主管理责任制”,构建“工区统筹+班组自治+职工认领”的三级管理体系。在组织架构上,将原本按工种划分的单一班组,优化为“生产运行、设备检修、安全监督”三类复合型班组,明确各班组“安全责任、生产任务、成本控制”三大核心指标,并签订《班组目标责任书》,实现“任务层层分解、责任环环相扣”。
考核机制的革新是激发班组活力的关键。工区摒弃“一刀切”的考核模式,建立“基础分+绩效分+创新分”的量化考核体系:基础分聚焦安全规范、设备维护等日常工作;绩效分与生产效率、故障处理时效挂钩;创新分则鼓励班组开展技术攻关、管理优化。每月召开“班组考核讲评会”,公开考核结果,考核优秀的班组不仅能获得奖金奖励,其经验做法还会被分享在全工区推广。今年以来,已有5项来自一线班组的管理建议被工区采纳实施,累计节约成本近80万元。
赋能提质:从“经验操作”到“专业高效”
机运工区作为矿井“血脉中枢”,承担着全矿原煤运输、设备供电、井下供风供水等关键任务,对班组职工的专业能力提出极高要求。针对部分班组存在的“技术断层、操作不规范”问题,工区打出“培训+练兵+创新”组合拳,全面提升班组专业素养。
在培训模式上,推行“订单式”精准培训。通过分析各班组设备运行数据、故障记录,摸清职工技能短板,组织技术骨干、资深技师开展“小班化”授课,内容涵盖新设备操作、故障快速诊断、应急处置等实用技能。同时,建立“师带徒”长效机制,明确师徒双方责任与目标,将徒弟技能提升情况与师傅绩效挂钩。今年上半年,共签订师徒协议12份,6名青年职工快速成长为班组技术骨干。
为检验培训成效,工区常态化开展“班组技能比武”活动,设置“皮带机故障排除”“各项保护安装测试操作”“应急演练”等贴近实战的竞赛项目,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在最近一次技能比武中,冀振波凭借规范的操作流程、最快的故障处理速度斩获个人一等奖。刘海元总结的“皮带机跑偏三步调整法”在各班组广泛推广后,使皮带机故障率下降40%。此外,工区还依托技能大师“杜灿双创工作室”鼓励班组围绕生产难题开展技术攻关。检修班自主研发的“便捷式托辊更换装置”,将更换中段托辊时间缩短至5分钟,大幅提升了设备检修效率。
文化聚力: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共赢”
“班组管理不仅要管‘事’,更要管‘人’。只有让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机运工区党支部书记单波表示。工区以“家文化”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有温度、有凝聚力的班组集体。
在班组建设中,推行“民主管理”制度,每季度召开班组圆班会,鼓励职工围绕生产管理、福利待遇等问题建言献策,对职工提出的合理建议限期整改反馈。建立“职工关爱档案”,详细记录职工家庭情况、健康状况,通过“一对一”谈心谈话、节日慰问、困难帮扶等方式,解决职工后顾之忧。今年以来,工区累计帮扶困难职工15人次。
同时,各班组积极开展“文明班组”创建活动,南翼维修班职工单祥猛原本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在班组开展的“每周分享会”上,他逐渐敢于主动发言,还在同事的帮助下攻克了“皮带机张紧装置调整”技术难题。“现在班组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干起活来特别舒心。”单祥猛笑着说。
如今的机运工区,一个个充满活力、专业高效的班组正成为推动工区发展的坚实根基。下一步,该区将继续深化班组管理创新,完善激励机制,强化技术赋能,让班组管理的“软实力”转化为安全生产的“硬支撑”,为矿井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