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鲍店煤矿生产服务中心,有一位90后女电焊工,她的名字叫李玉珍。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由“门外汉”成长向技术能手蜕变的过程,更是一段关于坚持、热爱与突破的传奇。她用手中的焊枪,在火花四溅中书写了自己的青春篇章,也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神风貌。
从“迷茫”到“热爱”
2015年,李玉珍从大学毕业,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入了生产服务中心的大门。然而,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她的专业与电焊毫不相关,面对陌生的设备、刺鼻的气味、刺眼的弧光,以及工作现场的“电闪雷鸣”,她一度感到迷茫和抗拒。
“刚接触电焊时,我完全无法适应。”李玉珍回忆道,“厚厚的防护服像‘铠甲’,沉重的焊枪像‘武器’,眼花缭乱的图纸更是让人头大。那时候,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路。”
然而,李玉珍并没有轻易放弃。在老师傅和工友们的耐心劝导和悉心指导下,她逐渐找到了电焊的乐趣。
“刚开始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后来我发现,每次焊接成功后,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她说。
于是,她开始主动钻研技术,研究焊接的角度和方法,甚至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很快,她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班组的骨干力量。
从“会焊”到“精焊”
在电焊作业中,李玉珍有着自己的“小悟性”。她善于观察和总结,每次遇到难题,她都会反复琢磨,直到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她在技术上不断突破。
“电焊看似简单,但要做到完美并不容易。”李玉珍说,“焊接的角度、速度、温度都会影响最终的效果。我每次都会尝试不同的方法,直到找到最合适的。”
她的这种钻研精神不仅让她在技术上不断进步,也为班组的整体水平提升做出了贡献。她经常与班组成员分享自己的经验,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在她的带动下,班组的焊接质量显著提高,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作为更新厂综合加工班的副班长,李玉珍常年与笨重的U型钢、工字钢打交道,不仅要面对高温、噪音和刺眼的弧光,还要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作业。
夏天,车间内的温度高达40多度,为了防止烫伤,李玉珍不得不在厚厚的防护服里穿上秋衣秋裤。汗水浸透了她的衣服,但她依然坚持完成每一项任务。
冬天,寒风刺骨,她需要蹲在零下十几度的车间外切割U型钢,双手冻得通红,但她从未抱怨过一句。
“电焊工作确实辛苦,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就一定要走到底。”李玉珍笑着说,“每次看到自己焊接的零件被成功安装,那种成就感让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从“新手”到“能手”
李玉珍的勤奋与专注很快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她先后荣获“鲍店煤矿优秀协管员”和“鲍店煤矿优秀青年技工”等荣誉称号。
2023年,李玉珍第一次参加山东能源集团“技能兴鲁”鲍店煤矿选拔赛,就以出色的表现夺得第一名。2024年,她在山东能源集团第二届全员岗位技能大比武中斩获第三名。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是对她技术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她不懈努力的最好回报。
“比赛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提升技术的决心。”李玉珍说,“每次比赛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会把每一次经验都当作进步的阶梯。”
“我经常会和班组成员分享我的经验,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李玉珍说,“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才能让整个班组的工作质量不断提升。”
“李玉珍不仅技术过硬,还特别有责任心。”“她总是冲在最前面,带领我们完成每一项任务。”一位同事这样评价她。
“电焊工作虽然辛苦,但它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李玉珍说,“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为企业和团队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