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矿山救援技能竞赛在山东省济宁市圆满落幕。这场承载着“护航矿山安全、切磋救援本领”使命的全国性赛事背后,活跃着一支由鲍店煤矿26名志愿者组成的礼仪服务队。他们以标准化的服务流程、暖人心的细致服务,为参会人员及80余名媒体记者筑起“服务屏障”。
志愿服务的“预热键”,在赛事正式启幕一周前便已按下。10月7日,志愿者们提前入驻山东省矿山和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中心,全力投入前期筹备。会议议程、参赛证件、纪念徽章,每一份物料都需按“一议程、一证件、一徽章”的标准完成分装。
志愿者们指尖翻飞间仔细分拣、对齐边角,连纸张的褶皱都要逐一抚平。“这是赛事递给全国来宾的‘第一份名片’,容不得半点马虎。”志愿者刘杰说道。
赛事期间,26名志愿者很快就进入了“早出晚归”的战斗模式。凌晨5点的济宁街头,细雨中透着凉意,志愿者们已经出发,乘坐1个多小时大巴抵达服务地点。

酒店门口,他们主动上前接过行李,手掌稳稳托住箱底,避免颠簸磕碰。办理入住时,提前填好基础信息的登记表递至来宾手中,一句“您核对签字即可”,让效率与温度相得益彰。
针对来自全国24家媒体的采访需求,志愿者们化身“移动对接站”,得知记者需前往竞赛主会场,他们立刻一边联系车辆送往,一边联系场内志愿者导引,“您稍等5分钟,车到后会直接送您,直接送您到媒体区入口,场内导引志愿者已经联系好……”;遇到雨天外出采访,他们总会多递上一件雨衣,“一件您穿,一件盖摄像设备……”。
为了一对一更好的服务媒体记者,志愿者们留守酒店,及时分类统计记者们的行程以及采访需求。简单的举动,彰显服务的周全。
连续多日的阴雨,拉长了往返的路途,却从未冷却志愿者的热情。每天清晨,他们在熹微晨光中集合登车;夜晚10点多返程时,疲惫的身影靠在车厢椅背上便能入眠。“只要参会来宾顺利入住、记者们及时完成采访任务,咱的付出就值了!”这简单的话语,是26名志愿者的共同的心声。
赛场上,矿山救援队员以精湛技能筑起“安全防线”;赛场下,鲍店煤矿志愿者以“零差错”服务织就“温暖纽带”。他们脱下工装、换上志愿装,变的是工作场景,不变的是煤矿工人的坚守与奉献。这场赛事里,“志愿红”与“矿山蓝”交相辉映,不仅让全国来宾感受到暖心服务的温度,更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此次大赛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