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鲍店人】张伟:追赶雷锋的人
发布日期: 2021年11月07日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他从小就立志做一个像雷锋那样的人。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他时时照着雷锋的样子干,用实际行动去追赶雷锋……他就是被大家称为“活雷锋”的鲍店煤矿安全监察处职工张伟。张伟从小就喜欢看雷锋故事,对雷锋一直有着深深的情结,对雷锋事迹和雷锋精神充满着崇拜和向往。当张伟谈起学雷锋的经历,他说:上小学时,全国人民都以雷锋为榜样,开展助人为乐做好事活动。那时候人们学雷锋都抱着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行,从不计较任何报酬。这么多年来,张伟最喜欢的一句雷锋名言,就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张伟从小就立志,一定要做一个像雷锋那样的人。1991年,18岁的张伟应征入伍,部队驻地位于信阳市大别山区,他和战友每逢周末都会来到附近特困家庭、军属家中探望。他虽然只有十几块钱的津贴费,但还是把节省下的钱买些生活物品,送给五保户和军人困难户。参加工作后,每逢中秋、春节等节假日单位发放福利,收入微薄的他给自家仅留一小部分,再自费购买一些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送给附近村里困难的乡亲们。后来单位不再发放福利,他就自费购买物品帮扶贫困老人。“救济村里贫困乡亲”这个习惯,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到现在,从未间断。张伟在部队期间被团嘉奖两次,先后获三等功、神炮手、技术能手等荣誉。参加工作后,多次被矿评为优秀员工、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被评为矿道德模范,被《中国雷锋报》评为优秀站长。“这个社会需要爱,我要把爱撒播社会……”张伟尽心全力服务于社会,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2016年3月,张伟牵头组织成立了爱心雷锋驿站,用自己的“爱心”行动去实现当初誓言。为更好地做好义工活动,解决资金来源问题,2017年6月,他与工作站的几名成员共同出资,成立了“好人汽修服务中心”,把盈利的20%拿出来投入到公益事业中。他还对生活困难的义工提供了4个就业岗位,每人每月能增加2千元的收入。爱心雷锋驿站如今已有成员百余人,定期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在当地产生了较大影响。
爱心雷锋驿站和“好人汽修服务中心”成立后,公益服务人员和资金来源有了保障。张伟带着团队成员经常到济宁市、邹城市等周边的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开展爱心活动,为老人们洗头、修剪指甲、打扫卫生,给孩子们表演节目、送去学习用品和衣物;参加邹城市开展的“暖冬行动”,通过自购和社会募捐,累计捐赠衣物3000多件;到苏州周庄进行社会实践,与小记者们一起开展文明劝导、捡拾垃圾等活动;在烈士纪念日开展“替烈士回家看看娘”等主题活动,与志愿者一起为烈士父母送去慰问金和生活用品。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张伟主动捐款1000元;自费600元购买医用酒精、84消毒液以及米、面、油等生活用品,送给中心镇东富村、看庄镇兴隆圭村抗击疫情一线工作人员和部分贫困家庭。工作站还帮扶了邹城市4个贫困孩子,张伟本人资助了1名贫困学生,定期到其家中走访慰问,了解孩子学习和生活情况。在他的带动和奉献精神感召下,学雷锋活动在当地蔚然成风。他还组建了第一个《中国雷锋报》邹城区工作站,为开展学雷锋活动、更好宣传雷锋精神提供了方便。“把雷锋精神传承下去,并一直无怨无悔地做下去……”张伟一直在努力,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张伟从小就开始收藏红色纪念品,尤其是在部队,收集了许多雷锋有关的物品、毛主席像章、红色画报、党史党章、地契、地方史志、红色实物等有纪念意义的物品。2015年2月,张伟出资出物,在邹城市北宿镇文化中心建立了“孟子故里红色记忆馆”,包括党史、民俗、英雄人物、抗战专题、雷锋塑像等展室,并免费向社会开放。2018年7月,他又用多年来收藏的与雷锋有关的书籍、画像、照片等物品,建起“雷锋资料馆”,成为邹城市、兖矿集团和周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等单位,开展红色革命和精神文明教育的基地,很多公益团队也慕名前来参观学习。
张伟这些年做公益累计投入20多万元,一开始妻子有些埋怨,但跟着他去敬老院、福利院参加了几次活动后,妻子的思想观念完全转变了,现在已成为张伟公益活动的得力助手和坚强后盾。张伟作为雷锋展览馆和中国雷锋报邹城工作站的负责人,既要上班,还要组织公益服务活动,忙到不亦乐乎。面对不少人的疑惑,张伟自豪地说“身体累是肯定的,但心里踏实,感觉自己做的事情有意义,生活得很充实。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雷锋精神传承下去,并一直无怨无悔地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