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虽然都是边角料,可别小看它们!它们铺机床上,既能延长设备寿命,又能省下一大笔材料费!”在生产服务中心铆焊车间内,班长田栋指着等离子火焰切机床上铺设的形状各异的铁板介绍道。近日,铆焊车间职工立足岗位实际,巧用下脚料为等离子火焰切割机床披上“防护甲”,让废料重获“新生”,实现了经济效益与设备维护的双赢。
作为铆焊车间的关键装备,等离子火焰切割机每年运行时长超过1500小时,其机床平面由30余根3米长的扁铁组成,在作业过程中,等离子切割火焰凭借极高温度,会在穿透切割工件后对平面扁铁造成损伤。设备的频繁使用,使扁铁结构面更换频次越来越高,材料费用居高不下。面对这一难题,车间职工们集思广益,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锁定在了车间堆放的边脚料上。
在经过厚度筛选、形状修整后,看似无用的边角料在等离子火焰切割机床上焕发新生。这些曾经被视作废品的材料,如今化身守护机床的"防护卫士"。当它们有序铺展在机床平面,就像为智能化设备披上一层坚固的"隔热铠甲"。在切割作业时,这些边角料能有效缓冲高温火焰的灼烧,降低机床平面的损伤,极大的降低更换频率。
此次创新实践不仅有效缓解了机床面损伤问题,减少了设备维护成本,同时还增强了设备的工作稳定性,减少了因维修而造成的停机时间,有力保障了生产的连续性与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