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综合服务中心洗浴队供水泵房智能化改造项目全面落地,一场因技术升级引发的岗位调整顺利完成,原本承担24小时用水保障与水温调节任务的七名女职工,有序划转至人员紧缺的洗衣房,在新岗位上续写后勤服务的担当。这一调整既是智能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该中心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筑牢后勤保障线的关键举措。
该中心洗浴队供水泵房作为保障矿区职工洗浴、洗衣用水稳定供应的核心班组,原有七名女职工凭借专业技能与高度责任心,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但随着智能化改造完成,供水泵房实现全流程无人值守。技术升级不仅提升了供水稳定性,更释放出宝贵的人力资源。
与泵房的“减员增效”形成对比的,是洗衣房日益凸显的人员压力。作为矿井工装洁净的“守护者”,洗衣房日均需处理近千套沾满煤尘、油污的工作服,分拣、预洗、主洗、烘干、熨烫等工序环环相扣。随着老职工逐年退休,在岗人员不得不实行12小时两班轮换制,日均连续作业超10小时。长期高强度工作下,职工体力透支,不仅影响洗衣时效与洁净度,更潜藏着设备操作失误的安全隐患。充实洗衣房力量,成为保障后勤服务质量的当务之急。
面对这一情况,该中心迅速行动,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决定将供水泵房七名女职工划转至洗衣房。消息传来,女职工们没有丝毫抱怨,而是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新挑战。她们表示,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将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工作中。
目前,七名女职工已快速完成工作交接,积极参与洗衣房业务培训。她们认真学习洗衣设备操作流程、洗涤剂配比等知识,短短一周内,便基本掌握岗位技能,快速融入洗衣房的工作节奏。人员补充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职工工作时长缩短近四分之一,疲惫感大幅缓解;分工更精细,从分拣到熨烫形成流水化作业,洗衣效率提升20%。“现在活儿干得顺,心里也敞亮!”洗衣房老职工的感慨,道出了此次调整的实效。
此次岗位调整,是综合服务中心以智能化升级为契机、盘活人力资源的生动实践。女职工们用服从大局的觉悟和勇于担当的行动,在后勤服务的转型中绽放光彩,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温暖而坚实的后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