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的矿区,天刚蒙蒙亮,薄雾还没散尽,掘进工区办公室的灯光已经亮了一盏。掘进工区车间工会主席王涛推开办公室门,熟练地拿起墙角的安全帽,这顶印着“掘进工区”字样的帽子,边缘已经磨出了细微的毛边,却被他擦得锃亮。“下个月就退休了,这岗啊,得站到最后一天。” 他对着镜子理了理工装衣领,镜子里的人两鬓已染霜,眼神却依旧清亮,像极了他刚到矿区时,那双装满憧憬的眼睛。
从农村小伙到“兖矿第一枪”
1989年,王涛背着一个蓝布包袱,从老家的乡村来到矿区。包袱里裹着两件换洗衣裳、一双母亲纳的布鞋,还有揣在怀里的录取通知书——那是他成为煤矿工人的“入场券”。“当时村里能端上‘铁饭碗’的人少,我拿着通知书回家时,我爹攥着纸手都抖,说‘咱娃以后是矿井的人了’。”时隔三十六年,王涛想起当年的场景,嘴角仍会泛起笑意。
可真正下井的第一天,这份“喜悦”就被现实的艰苦冲淡了。那时的煤矿井下条件远不如现在,巷道里的灯忽明忽暗,空气中弥漫着煤尘和潮湿的气息,脚下的路坑坑洼洼,稍不留意就会崴脚。王涛被分到掘砌工岗位,第一天跟着师傅江保华下井,光是走巷道就走了将近一个小时,到工作面时,他的工装已经被汗水浸透,贴身的衣服凉得刺骨。“师傅,咱这活……天天都这样吗?”他喘着粗气问,声音里带着一丝怯意。
江保华拍了拍他的肩膀,手里的喷浆枪还带着刚作业完的温度:“娃,咱煤矿工人就是吃这口饭的,苦是苦了点,但把活干好,心里踏实。”从那天起,王涛跟着江师傅学喷浆技术,从握枪的姿势、喷射的角度,到浆液的配比、节奏的把控,每一个细节江师傅都手把手教。有一次,王涛因为紧张,喷浆时力道没掌握好,浆液溅得到处都是,还差点弄到自己脸上。他红着脸想道歉,江保华却没批评他,反而拿过他手里的喷浆枪,重新演示:“你看,胳膊要稳,腰要借力,像这样……”说着,师傅的手腕轻轻转动,浆液均匀地附在巷道壁上,形成一层平整的保护层。
为了练熟技术,王涛常常下班后还在宿舍里对着墙壁比划动作,甚至把师傅教的要领写在小本子上,睡前翻出来看。就这样练了半年多,他的喷浆技术越来越熟练,喷出来的浆液不仅平整,还能节省材料,工友们都夸他“喷得又快又好”。二十六年,王涛从一个青涩的农村小伙,长成了技术过硬的老矿工。他的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那是常年握工具留下的印记;他的膝盖偶尔会疼,那是在井下长时间作业落下的毛病。可每当有人问他后悔吗,他总说:“不后悔,井下的日子虽然苦,但教会了我踏实、坚持,也让我认识了一群掏心窝子的伙计。”
工会主席的“暖心答卷”
2015年,王涛接到了一个新任务——接任工区车间工会主席。得知消息时,他正在井下检查工作面的安全设施,手里还拿着扳手。“当时心里挺忐忑的,我一辈子跟工具打交道,突然要做工会工作,怕干不好。”王涛说,那天他在值班室坐了很久,想起师傅江保华说的“不管干啥活,只要用心,就能干好”,才下定决心接下这份责任。
车间工会主席的工作,和井下的技术活完全不一样,职工的诉求、家庭的困难、日常的琐事。王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工区182名职工的名字、家庭情况、岗位信息都记在本子上,每天下班后翻着看,“得先认识大家,知道大家需要啥,才能帮上忙”。他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厚厚的文件夹,里面装满了职工的“心事”:谁家孩子要上学、谁家老人病了、谁最近家里有困难…… 每一页都写得密密麻麻,旁边还标注着“已解决”“待跟进”的字样。
职工朱本池患有慢性病,每年都需要不少医药费,家里经济压力很大。王涛第一次去他家走访时,看到朱本池的妻子正在缝补旧衣服,孩子的书包上还打着补丁,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池,你别担心,这事我来帮你跑。”从那天起,王涛成了矿工会的“常客”,他带着朱本池的病历、家庭收入证明,一次次去申请大病救助,有时候为了一个手续,要跑三四趟。当他把救助金送到朱本池手里时,朱本池红着眼眶说:“王主席,你比我亲兄弟还亲。”王涛拍了拍他的肩膀:“咱都是一个工区的伙计,互相帮衬是应该的。”
职工刘辉的孩子早产,在保温箱里待了三个月,医药费花了三十多万,家里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刘辉那段时间整天愁眉苦脸,上班时也心不在焉。王涛看出了他的心思,主动找他聊天,“刘辉,有啥难处跟我说,别憋在心里,影响工作安全。”得知情况后,王涛立刻申请救济,“咱都是煤矿人,谁家没个难的时候,能帮一把是一把。”“王主席不仅帮我凑了钱,还天天打电话问孩子的情况,让我心里特别暖。”刘辉说,现在孩子健康成长,他每次见到王涛,都要好好谢谢他。
“娘家人”的秘诀——换位思考与真心相待
在担任车间工会主席的10年里,王涛处理过不少职工诉求,也调解过不少矛盾,其中最棘手的就是工资争议。有时候职工觉得工资算错了,或者对绩效考核有意见,情绪容易激动,甚至会在办公室里吵起来。每当这时,王涛从不着急上火,而是先给职工倒杯茶,让他们坐下来慢慢说。“你干我的活,我干你的角色,咱换个位置想想。” 这是王涛调解工资争议时的“口头禅”。有一次,职工老刘气冲冲地跑到王涛办公室,把工资单拍在桌子上:“王主席,这不合理,工资太低了!”王涛拿起工资单,仔细看了看,然后拉着老刘坐在沙发上:“老刘,你先别急,咱先说说你这个月的工作情况。”他一边听老刘说,一边拿出工资表,一条一条跟他核对。小李听着听着,语气慢慢缓和了,“王主席,你说的对。”王涛又说:“咱们现在要看清形势,干多少活,就得拿多少钱。”老刘听了,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王主席,我明白了,是我太冲动了,以后我一定注意。”临走时,王涛还跟他说:“要是以后对工资有疑问,随时来找我,咱一起核对,别自己憋着气。”
除了换位思考,王涛还喜欢用“当自家孩子”的方式跟职工沟通。他说:“咱都是伙计,太客气了反而生分,有时候‘骂’几句,反而能让大家听进去。”有一次,职工老王因为家里的事心情不好,上班时带着情绪,下井干活时没戴安全帽。王涛看到后,立刻把他叫住,语气有点重:“老王,你咋回事?安全帽都不戴?你忘了咱矿里的安全规定了?要是出了事儿,你家里人咋办?”老王被骂得低下了头,小声说:“家里有点事,没心思。”王涛的语气又软了下来:“家里有事跟我说,我帮你想办法,但安全不能忘啊。你想想,你要是出了意外,你媳妇孩子靠谁?咱下井干活,平平安安上来才是对家里最大的负责。”他还帮老王调了半天假,让他回家处理家里的事。后来老王每次见到王涛,都要跟他说:“王主席,多亏你当时骂醒我,不然我真可能出事。”
王涛说,工会工作没有什么“秘诀”,就是“用真心换真心”。他记得有一年春节,他在工区值班留守,看到有几个外地年轻职工因为买不到票,不能回家过年,他立刻让家里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送来,还买了水果、瓜子,跟职工们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那天晚上,他跟这些小青年们聊家乡的习俗、聊工作的趣事,大家的笑声此起彼伏。“看着大家笑得那么开心,我就觉得,不管多累,值了。”
感恩传承与寄语后辈
回望三十六年的职业生涯,王涛说,他最感谢的人有三位:师傅江保华、曾经重用他的唐建区长、还有黄建华书记。“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
师傅江保华不仅教他技术,还教他做人的道理。有一次,王涛在井下作业时,不小心把工具弄坏了,怕被领导批评,想偷偷藏起来。江保华知道后,把他叫到一边:“娃,做错事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工具坏了可以修,但诚信没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后来,江保华带着他一起去跟领导承认错误,还帮他一起修好了工具。“从那以后,我就记住了,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负责。”
唐建是王涛曾经的领导,也是第一个发现他“潜力”的人。2008年,工区要搞一个技术革新项目,需要有人牵头负责,唐建好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王涛。“当时我心里没底,说‘唐区长,我怕干不好’,唐区长说‘我相信你,你肯定能行’。”为了不辜负信任,王涛每天泡在井下,跟工友们一起研究方案,有时候忙到凌晨才回家。项目完成后,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节省了不少成本,唐建区长在表彰大会上说:“王涛是个能干事、肯干事的好苗子。”
黄建华是推荐王涛为工会主席的领路人,那时,他经常找王涛聊天,教他怎么跟职工打交道、怎么解决职工的困难。“黄书记跟我说,工会工作要‘腿勤、嘴勤、心勤’,多跑、多问、多关心,才能把工作做好。”王涛把这些话记在心里,也落实到了行动上。
如今,王涛也成了“前辈”,看着一茬茬年轻人走进矿区,他总想着把自己的经验传下去。每次有新职工入职,他都会跟他们聊自己的经历,教他们安全知识、工作技巧;看到年轻职工有潜力,他会主动推荐他们参加培训、技术比武,帮他们成长。“鲍店煤矿的未来是年轻人的,我希望他们能比我们做得更好。”
对于现任掘进工区工会主席岗位的孔祥宇,王涛更是倾囊相授。他把自己多年的工作笔记交给孔祥宇,里面记着每个职工的家庭情况、处理问题的方法、工会工作的要点。“这本子你拿着,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看看,要是还有不明白的,随时找我。”他还带着孔祥宇下井,跟每个职工介绍:“这是小孔,是咱们的‘娘家人’,有啥事儿跟他说,他肯定会帮你们解决。”王涛反复交代:“小孔,工会工作不难,难的是坚持用真心。你只要把职工当成家人,把他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做好。”他还跟孔祥宇分享了自己的“工作心得”,职工有诉求,要第一时间回应;职工有困难,要尽全力帮忙;职工有情绪,要耐心开导。“用心换心才能换来真心,真正做好‘娘家人’该干的活。”
对于年轻的管理者,王涛也有自己的寄语:“扑下身子做事,用真心团结职工群众。别把自己当‘领导’,要把自己当职工的‘伙计’,跟大家一起干、一起吃苦,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
退休规划里的情怀
还有一个月,王涛就要正式退休了。说起退休后的生活,他的眼里满是期待,也藏着一丝不舍。“干了一辈子煤矿,突然要离开,心里肯定舍不得。”他说,退休前,他要把手里的工作都交接好,再下几次井,跟伙计们好好聊聊,站好最后一班岗。
退休后的规划,王涛早就想好了,以“家庭”为重。他的父亲今年80多岁了,身体不太好,之前因为工作忙,他很少有时间陪父亲。“退休后,我每天早上陪父亲散散步,给他做爱吃的红烧肉,晚上跟他聊聊家常。”他还笑着说,要跟父亲下象棋,“以前父亲总说我没时间陪他下棋,现在终于有时间了”。他的小闺女今年8岁,上小学二年级,之前家长会、亲子活动,他很少参加。“有一次闺女跟我说,‘爸爸,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陪,你什么时候陪我一次’,当时我心里特别难受。”退休后,王涛想每天送闺女上学,辅导她写作业,周末带她去公园、图书馆,“把之前欠闺女的陪伴,都补回来”。
除了陪伴家人,王涛还想趁着退休,去看看矿区的变化。“我刚到矿区的时候,这里只有几栋旧楼,现在盖了新的职工宿舍、体育馆、图书馆,变化太大了。”他说,想跟以前的老伙计一起,重走一遍当年下井的巷道,看看现在的工作面,“感受一下现在的技术,也回忆回忆当年的日子”。
但即使退休了,王涛也放不下工区的伙计们。“要是小孔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职工们有啥事儿找我,我肯定会回来帮忙。”他说,工区是他的“第二个家”,这里有他的青春、他的朋友、他的回忆,“就算退休了,我也永远是掘进工区的一分子”。他摸着墙上“安全生产”的标语,想起了自己第一次下井时的场景;他看着来来往往的矿工弟兄,想起了跟伙计们一起吃苦、一起奋斗的日子。“三十六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啊。”他轻声说,阳光洒在他的身上,也洒在矿区的每一个角落,温暖而明亮。
芳华永驻,矿区里的温暖记忆
三十六载春秋,王涛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矿区。从井下的掘砌工到职工信赖的工会主席,他用坚守诠释责任,用真心传递温暖,在矿区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芳华岁月”。
他的故事,是无数煤矿工人的缩影。他们在黑暗的井下默默耕耘,用汗水点亮光明;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奉献,用双手创造价值;他们把同事当家人,用真心互相帮衬,在矿区编织了一张温暖的“亲情网”。
如今,王涛即将离开工作岗位,但他留下的不仅是三十六年的工作经历,更是一份“用心做事、真心待人”的精神传承。这份传承,会像一盏灯,照亮年轻矿工兄弟的路;会像一股暖流,温暖矿区的每一个角落。
“工作更好,收入更高,伙计们的安全更有保证!”这是王涛对掘进工区最朴素的祝愿,也是他对矿区最深的眷恋。而他的故事,也会像矿区里的煤一样,在岁月的沉淀中,散发出最温暖的光,成为掘进工区永远的记忆。
致敬王涛,致敬每一位坚守岗位的煤矿工人!他们的芳华,永远绽放在矿区的土地上,他们的深情,永远留在职工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