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综采二区的材料库,总能看到一个匆匆忙忙的身影——他手里攥着边角磨损的材料登记本,仔细核对每一件进出库的设备零件,这个人就是大家口中的“老宋”宋丙顺。作为区队里干了10年的材料员,老宋凭着锱铢必较的较真劲儿和能省则省的责任心,成为材料节约工作中游刃有余的“超级管家”。
“材料不是大风刮来的,多浪费一根锚杆、一块垫板,都是给区队成本添负担。”这是老宋常挂在嘴边的话。从担任材料员的第一天起,他就养成了记账的习惯,手里的材料登记本换了一本又一本,每一页都密密麻麻记着材料的领用时间、规格型号、使用地点和剩余数量,甚至连一根铁丝的去向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过去,区队在材料领用上存在多领备用的情况,有时为图方便,一次领走远超实际需求的配件,用不完的就随意堆放在工作面角落,时间一长要么锈蚀损坏,要么被当作废料处理。老宋发现这个问题后,主动找到区队领导提出“按需申领、动态调整”的管理办法。每天提前和各班组长沟通,根据井下作业计划核算当天所需材料数量,对于易损耗的配件,建立“领用-回收-复用”台账,要求班组将更换下来的旧配件统一交回材料库,由他筛选检修后重新调配使用。
有一次,工作面需要更换一批刮板输送机螺栓,按以往惯例会一次性领用成套的螺栓。老宋对照作业记录算了一笔账,该工作面先后部运输机公有刮板400个,共需成套螺栓1200个,但是有些螺栓仅是螺母或者螺杆损坏,并不需要成套更换。他当即与负责领用的工长沟通,敲定了最终的领取数量,仅此一项,就为区队节约材料费用近6000余元。
在老宋的眼里,井下更换下来的旧材料从来不是废料,而是待开发的“宝藏”。他专门在材料库旁开辟了一块回收复用区,将班组交回的旧锚杆、旧托盘、旧电缆头等分类存放,利用工余时间逐一检修、修复,能二次利用的绝不丢弃。
去年冬天,井下运输巷需要搭建临时支护架,按计划需要领用30根新锚杆和40块新托盘。老宋在“回收复用区”翻找时发现,之前更换下来的50根旧锚杆中,有28根只是杆体表面有轻微锈蚀,经过除锈、涂漆处理后完全能满足临时支护需求;40块旧托盘中,35块仅边缘有小磨损,不影响承重使用。他立即将这一情况汇报给区队领导,建议优先使用修复后的旧材料。最终,这次临时支护仅领用了2根新锚杆和5块新托盘,节省材料成本1.2万余元。
除了修复旧材料,老宋还琢磨着“变废为宝”。井下使用的风筒布更换下来后,大多因局部破损被当作垃圾处理,他看到后觉得可惜,便将完好的部分裁剪下来,缝制成井下作业用的防尘罩、工具袋,每年仅这一项就能为区队创收近3000元。有同事开玩笑说:“老宋手里的废料,比咱们新买的材料还金贵。”他却认真地说:“能省一分是一分,区队的成本降下来了,咱们大家的效益才能提上去。”

在长期的材料管理工作中,老宋不仅善于节流,还主动思考创新,通过优化材料使用方式、改进操作方法,从源头减少材料消耗。
采煤工作面的刮板输送机链条是易损耗部件,以往更换链条时,为确保安全,会将整段链条拆下更换,导致部分仍能使用的链环被一并换下,造成浪费。老宋经过多次观察,发现链条损坏多集中在局部链环,只要精准找到损坏部位,单独更换受损链环即可。他向区队技术人员提出“局部更换链环”的建议,并参与制定了详细的操作流程:先通过井下监测设备定位损坏链环位置,再用专用工具拆解更换,避免整段链条更换。这一改进实施后,每次更换链条可减少30%的链环消耗,每月为区队节省材料费用近5000元。
此外,老宋还针对材料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问题想办法。过去,井下材料运输多采用传统矿车,由于颠簸震动,部分精密配件容易损坏。他找来废旧的橡胶轮胎,裁剪成垫子铺在矿车底部,再用泡沫板将配件包裹固定,有效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碰撞损坏。据统计,采用这一方法后,配件运输损耗率从原来的8%降至2%,每年节省配件更换费用近3万元。